2007年,我国半导体领域首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李爱珍,连续4年落选国家院士,就在这
2007年,我国半导体领域首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李爱珍,连续4年落选国家院士,就在这时,美国向其抛去橄榄枝,李爱珍顺利成为美国院士。“科学的疆域没有边界,但科学家的心中始终怀着对祖国的赤诚。”李爱珍研究员端详着手中那份沉甸甸的信函,语重心长地说道。就在不久前,她刚刚收到美国国家科学院发来的贺信,荣幸当选为该院外籍院士。1936年,李爱珍出生于福建石狮。从1958年完成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学业开始,她便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事业中。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科研道路上,她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在1989年带领研究团队,成功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这项突破性成果彻底终结了国外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的长期垄断。在上世纪80年代半导体纳米材料受到西方国家的对华出口严格管制。面对技术封锁,李爱珍带领科研团队自力更生,从基础理论研究起步,历经无数次试验探索,最终成功突破这一关键技术瓶颈。2000年,李爱珍团队实现重大技术跨越,成功研制出亚洲首个工作波段在5至8微米的量子级联激光器。这一突破性进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瑞士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量子级联激光器在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重要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研究成果荣获2005年度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值得深思的是,虽然取得了如此突出的学术成就,李爱珍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四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均未能如愿。院士推选制度要求必须获得多名现任院士的联合提名,评选过程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样的结果,李爱珍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遴选机制具有其独特性:不开放个人申请通道,完全依靠现任院士的提名和评选。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当选者无一例外都是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杰出学者。李爱珍当选后,虽然收到了众多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的工作邀请,但她都礼貌地婉拒了这些机会。李爱珍的科研经历折射出中国学术界的一些特殊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遴选机制竞争异常激烈,需要综合考量候选人的学术建树、学科分布以及年龄层次等多方面因素。在这种严格的评审体系下,即便是一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也可能由于各种客观因素与院士称号失之交臂,但这丝毫不能抹杀他们在学术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2018年,82岁高龄的李爱珍仍然坚持在科研一线指导研究生,她明白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个人荣誉的积累,而在于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实质性贡献。一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始终以探索科学真理为己任,而非追逐学术头衔;应当专注于解决重要的科学难题,而非计较个人的得失利害。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爱珍科学24小时|《女科学家李爱珍的荣誉观》文|何夕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