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烈士陵园又一幕悲伤的画面,“滚雷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趴在儿子的墓碑上失
麻栗坡烈士陵园又一幕悲伤的画面,“滚雷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趴在儿子的墓碑上失声痛哭……韩跃奎(1963年4月—1984年),贵州籍烈士。在1984年4月28日老山收复战中,韩跃奎所在部队面临敌人铺设的大面积雷区,由于地形复杂,部队实施的两次大规模扫雷失败。陵园里的松柏长得密,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倒像把老太太的哭声往远处送。墓碑上的韩跃奎笑得年轻,军帽下的眼睛亮堂堂的,可他母亲眼里的泪,早把墓碑前的石缝都打湿了。她手里攥着块洗得发白的手帕,是当年给儿子缝在军装口袋里的,如今一遍遍擦着墓碑上的名字,嘴里碎碎念:“奎子,娘来晚了……”那时候的雷区哪是“区”,是催命的网。山是陡的,石头是尖的,敌人埋的雷有大有小,有的藏在草里,有的嵌在石缝里,扫雷的机器刚开过去,“轰隆”一声就炸了,连带着炸起半人高的土。两次扫雷失败,部队卡在半山腰,前面是阵地,后面是战友,再耗下去,不定要多牺牲多少人。韩跃奎那会儿才21岁,是班里的新兵,可他站出来的时候,腰杆挺得比谁都直。班长拽他胳膊:“你疯了?”他没回头,就扯下胸前的红领章塞给班长:“要是我没回来,给俺娘寄回去。”说完就趴在地上,朝着雷区爬。他爬得慢,每挪一下都要停半秒,怕碰着引线。爬过的地方,草被压倒了,军裤磨破了,露出血迹也没顾上。快到雷区中心时,他突然回头朝战友们笑了笑,然后猛地拉了炸药包的引线,朝着最密的那片雷群滚过去。“轰隆——”一串巨响过后,山都抖了抖,等烟散了,原本密密麻麻的雷区,炸出了一条窄窄的路。战友们冲过去的时候,只找到他一只鞋。后来清理战场,把能找到的碎片凑起来,也没能凑齐。他娘来陵园,还是部队的人陪着来的,路上没哭,到了墓碑前,摸着那张黑白照片,才崩不住——她总说儿子壮实,能扛事,哪成想再见,就只剩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有人说这是“傻”,可这傻里藏着啥?是知道“往前冲”比“往后躲”重要,是明白“我牺牲”能换“战友活”。现在的年轻人逛陵园,可能对着墓碑鞠个躬就走,可得想想,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个像韩跃奎这样的娃,有等着他回家的娘,是他们滚过雷区、守过阵地,才有现在安稳的日子。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